一臺要三萬元,漲價的小電驢我們要騎不起了嗎?
說起中國的特色交通工具,外號“小電驢”的電動自行車一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憑借著電動自行車優(yōu)勢,中國已經建立起了全球領先的物流快遞體系,但是就在最近電動自行車的漲價潮引發(fā)了市場的熱議,讓人 不禁想問漲價的小電驢我們要騎不起了嗎?
一、一臺小電驢要三萬元?
據Tech星球的報道,曾經3000元能輕松拿下一輛性能、續(xù)航、品質都在線的兩輪電動車,如今這個價位的車卻只能算“性價比款”。價格門檻抬高,在消費者王宇的換車經歷里體現得極為真切。
四年前,王宇花1500元在閑魚買了輛二手電動車代步,最近想趁著國補政策換輛新車,轉遍了雅迪、愛瑪、小牛、九號的門店??梢蝗湎聛?,他只剩兩個感受,一是真貴,二是好多功能都聽不懂了。
在他的固有認知里,兩輪電動車本就是插鑰匙,有電就能走的交通工具,可現實中,彩屏導航、車載音響、無鑰匙啟動、APP遠程操控、ABS防抱死系統…… 這些陌生功能不斷刷新著他的認知,也讓他換輛實用車的念頭變得復雜起來。
這種價格與功能的落差,在具體車型上體現得更明顯。以京東小牛旗艦店為例,最便宜的F100到手價2399元,最貴的RQI則高達32980元。北京一家小牛門店的店主告訴Tech星球,除了電機、電池等硬件差異,最大的差異就體現在車輛的智能化上。
據小牛門店銷售介紹,隨著價格提升,車輛的智能化配置會逐級升級。6000元左右的車型,智能化多體現在車機投屏導航、車機互聯及基礎騎行輔助。
如今,智能網聯已成為標配。雅迪、愛瑪、九號、小牛、臺鈴、新日等頭部品牌,均為智能車型配備了專屬APP,通過手機即可完成解鎖、車況監(jiān)控、軌跡查詢等操作。
二、漲價的小電驢我們要騎不起了嗎?
近期市場上小電驢價格不斷攀升,部分高端車型甚至突破三萬元大關,這一現象引發(fā)了廣泛關注。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動了小電驢價格的上漲?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一趨勢呢?
首先,鋰電池成本的持續(xù)上漲,是推動小電驢價格攀升的首要原因。鋰電池作為小電驢的核心部件,其價格波動對整車成本有著決定性影響。近年來,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鋰電池市場需求呈現出爆發(fā)式增長。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持續(xù)攀升,各大車企紛紛擴大產能,對鋰電池的需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儲能市場的興起也為鋰電池開辟了新的應用領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供需矛盾。
在供給端,鋰電池生產所需的鋰、鈷、鎳等關鍵原材料的開采和提煉難度較大,且受到地緣政治、環(huán)保政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產能擴張速度相對緩慢。這種供需失衡的局面導致鋰電池價格持續(xù)上漲,進而傳導至小電驢制造環(huán)節(jié),推動了小電驢價格的持續(xù)上漲。
之前,小電驢的主要電池是鉛酸蓄電池,但是由于鉛酸蓄電池本身的材質問題,其很容易衰竭,而且會導致小電驢的自重過重難以很好的使用,伴隨著鋰電池的普及,小電驢自身就有了較好的發(fā)展,鋰電池的問題也自然就是漲價了。
其次,智能化功能的快速迭代,顯著抬高了小電驢的制造成本與售價。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小電驢的智能化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如今,許多高端小電驢已經配備了智能中控大屏、藍牙解鎖、APP遠程操作等智能系統,這些功能不僅提升了用戶的騎行體驗,也為車輛制造商帶來了新的利潤增長點。然而,智能化升級的背后是高額的研發(fā)成本和零部件成本。
從研發(fā)角度來看,開發(fā)一套完善的智能系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包括軟件開發(fā)、硬件設計、測試驗證等多個環(huán)節(jié)。而且,為了保持產品的競爭力,制造商還需要不斷進行技術迭代和功能升級,這進一步增加了研發(fā)成本。從零部件角度來看,智能中控大屏、傳感器、通信模塊等智能硬件的價格相對較高,且隨著技術標準的不斷提高,其成本也在持續(xù)上升。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智能化小電驢的成本大幅增加,最終反映在產品價格上。
第三,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也帶來了維護成本的快速上漲與維修便利性的下降。統小電驢以機械結構為主,如鏈條傳動、鼓剎或碟剎、簡易儀表等,維修門檻低,社區(qū)修車攤點即可完成大部分保養(yǎng)與故障排除,配件價格低廉且通用性強。然而,隨著智能系統的普及,車輛的電子化程度大幅提高,故障診斷和維修越來越依賴專用設備和專業(yè)技術人員。
例如,中控系統死機、藍牙模塊失靈、電機控制器故障等問題,普通修車師傅往往束手無策,必須返廠或送至品牌授權服務中心處理。這不僅延長了維修周期,也大幅提高了人工和配件成本。更關鍵的是,許多智能部件缺乏第三方兼容配件,形成“原廠壟斷”,廠商掌握了維修定價權。長此以往,消費者不僅要承擔高昂的購車成本,后續(xù)的使用與維護成本也在持續(xù)攀升,形成了“買得起、修不起”的困境。
這種維護成本的隱性上漲,進一步加劇了“騎不起”的感知。其實,熟悉新能源汽車的朋友也不會陌生,新能源汽車現在的維修問題就非常顯著,原先可能隨便一家路邊修車店就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動輒就要去4S店換整個模塊,維修成本激增,這在小電驢身上也出現了。
第四,小電驢的過度智能化反而導致其陷入了價值錯配的陷阱。電驢的核心價值在于提供一種經濟、便捷、靈活的城市短途出行解決方案,尤其服務于通勤、買菜、接送孩子等日常場景。對于大多數普通消費者而言,他們最根本的需求是“安全、耐用、省電、好騎”,而非炫酷的大屏或復雜的APP功能。然而,在資本驅動和市場競爭下,廠商傾向于通過堆砌智能配置來制造差異化、提升利潤率,導致產品設計逐漸“脫實向虛”。當一輛小電驢的價格逼近甚至超過部分燃油摩托車或入門級電動汽車時,其作為“普惠出行工具”的屬性正在被削弱。
這引發(fā)了一個深刻的經濟學問題:技術創(chuàng)新是否應服務于大眾的基本需求,還是只為少數人提供高端體驗?答案顯然是前者。因此,行業(yè)應當反思,是否應該構建一個“傳統與智能并存”的產品矩陣?一方面,保留基礎款、經濟型車型,滿足對價格敏感、追求實用的用戶群體;另一方面,發(fā)展高端智能系列,滿足追求科技體驗的消費者。通過產品分層,實現市場細分與需求覆蓋,避免“一刀切”式的智能化升級將普通用戶拒之門外。
站在消費升級與降級并存的經濟轉型期,或許我們更需要差異化的市場策略。就像智能手機領域既有旗艦機也有入門款,電動車行業(yè)同樣應當保留基礎型產品線。畢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會說話的儀表盤,更多人要的不過是一輛可靠耐用的代步工具。唯有平衡好技術創(chuàng)新與基礎需求的關系,才能讓“小電驢”有著長期的市場生命力。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