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率0.93%的欣旺達港股IPO,是續(xù)命融資還是資本終局?
7月30日,欣旺達正式向港交所遞交H股上市申請書。
這家曾靠蘋果供應鏈崛起的消費電池龍頭,正試圖在港股完成“A+H”雙平臺布局。
若成功上市,欣旺達將成為繼寧德時代、中創(chuàng)新航后,第三家完成A+H兩地上市的鋰電池企業(yè)。
1997年,欣旺達在深圳一間民房中起步,從鎳氫電池到鋰電池,再到成為全球手機電池市占率34.3%的“隱形冠軍”,欣旺達用了整整27年。翻開手機后蓋,全球每五部手機中就有一部使用欣旺達電池,蘋果、華為、小米、OPPO等均是其長期客戶。
然而,消費電子市場的見頂,讓欣旺達不得不尋找新的增長曲線。
2014年,欣旺達正式進軍動力電池市場,但相比寧德時代、比亞迪等早已布局的巨頭,欣旺達顯然錯過了“黃金窗口期”。
“薄利”的困境,營收狂奔,利潤微薄。
2024年,欣旺達營收達560億元,同比增長17%,其中動力電池業(yè)務營收151.39億元,同比增長40.24%,占比27%。但光鮮的營收數據背后,卻是尷尬的盈利能力。公司整體凈利率僅為0.93%,動力電池業(yè)務毛利率更是低至8.8%,遠低于消費電池的18.3%和儲能系統(tǒng)的20.4%。
相比之下,寧德時代2024年毛利率24.44%,凈利率14.92%,幾乎是欣旺達的16倍。這意味著,欣旺達每賣出100元電池,僅能留下不到1元利潤,而寧德時代則能留下近15元。
低價“血拼”市場,0.53元/Wh的極限壓縮。
為了搶占市場份額,欣旺達選擇以低價換市場。2024年,其動力電池產品單價從2023年的0.74元/Wh降至0.53元/Wh,降幅高達28%。在與小米汽車的合作中,欣旺達的報價甚至低至0.6元/Wh,遠低于行業(yè)平均水平。
低價策略確實帶來了客戶:特斯拉、理想、小鵬、極氪、領克、沃爾沃等車企均將欣旺達納入供應鏈。但代價是利潤被極限壓縮,陷入“規(guī)模越大、利潤越薄”的惡性循環(huán)。
產能擴張與資金壓力。
為了追趕寧德時代、比亞迪的規(guī)模效應,欣旺達在過去三年以近乎“all in”的姿態(tài),累計投資超700億元擴產。截至2025年3月,公司已有25個主要生產基地建成或在建,其中國內19個,海外6個(印度、越南、泰國、匈牙利)。
但瘋狂擴產帶來的是巨大的資金壓力。2025年一季度,欣旺達資產負債率高達64.63%,流動比率僅為1.1,短期償債壓力凸顯。同期,公司投資活動現金流凈流出23.44億元,相當于同期凈利潤的6倍。
融資“輸血”與創(chuàng)始人減持為啥?
為了填補產能擴張的“資金黑洞”,欣旺達不斷尋求資本市場輸血。自2011年上市以來,公司通過定增、GDR等方式累計募資超1066億元。2023年,欣旺達曾試圖分拆動力電池子公司“欣旺達動力”上市,估值高達355億元,但至今未有進展。
此次赴港上市,欣旺達計劃募資用于海外基地建設、研發(fā)投入及補充流動資金。但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來,創(chuàng)始人王明旺、王威兄弟多次減持套現。2020年8月,兩人認購11.2億元可轉債后一個月即清倉36.28%,套現5.8億元;2021年定增后半個月,王明旺減持976萬股,套現4.5億元。
精準減持讓王明旺個人財富迅速膨脹,2022年以190億元身價位列胡潤全球富豪榜第1187位,成為“茂名首富”。
但此舉也引發(fā)市場質疑,在公司急需資金之際,創(chuàng)始人為何頻頻減持?
差異化路線,押注混動與快充技術。
面對寧德時代、比亞迪的“雙寡頭”格局,欣旺達選擇差異化競爭。深耕混動電池(HEV)市場,連續(xù)三年蟬聯(lián)中國HEV裝機量冠軍。同時,欣旺達推出“閃充”電池3.0系列,充電倍率達6C,10分鐘可充電至80%,試圖以快充技術突圍。
但混動市場容量有限,快充技術雖領先,但短期內難以貢獻利潤。2024年,欣旺達研發(fā)費用33.3億元,占營收5.94%,重點投入半固態(tài)、全固態(tài)電池研發(fā),但量產時間預計要到2027年后。
全球化野心欣旺達的港股募資,核心目標是加速全球化布局。
公司已在匈牙利、泰國投資建廠,其中泰國項目投資額高達108億元,是泰國首個大型動力電池生產基地。
但海外擴張并非坦途。欣旺達在招股書中提示了50多項風險,包括老美關稅政策、《老美對外投資規(guī)則》等地緣政治風險,以及海外專利訴訟等潛在法律風險。
資本市場的“薄利”故事,還有人聽嗎?
從“手機電池之王”到“動力電池新兵”,欣旺達的轉型之路,恰是中國制造業(yè)從“賺辛苦錢”到“技術突圍”的縮影。
但這一次,資本市場是否還會為它的“薄利”故事買單?
在我看來,欣旺達的困境是大多數中國制造業(yè)企業(yè)的共同縮影:在技術、規(guī)模、品牌均落后于頭部企業(yè)時,只能通過低價、擴產、融資的“老三樣”求存。但動力電池行業(yè)已進入“巨頭通吃”階段,留給二線廠商的窗口期正在關閉。
欣旺達的港股IPO,與其說是“二次創(chuàng)業(yè)”,不如說是一場“救命稻草”式的豪賭。若不能在資金鏈斷裂前實現技術突破或盈利改善,等待它的,或許將是“規(guī)模越大、虧損越多”的深淵。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